• z6com人生就是博

     
    贵阳分部 │ 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建议留言│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研实验室
     
     
    z6com人生就是博概况简介组织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研讨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 │ 图书馆 │ 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研究队伍
    科研系列
    技术系列
      您现在的位置:z6com人生就是博 > 研究队伍

    姓名: 滕吉文 性别:
    职称: 研究员 学位: 博士
    电话: - 传真: 010-62010846
    Email: jwteng@mail.igcas.ac.cn 邮编: 100029
    地址: 北京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多信息:
     
    简历:

        滕吉文院士,1934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原籍河北黄骅。地球物理学家。
        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研实验室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召开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第一时间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深测,发现并提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理论。90年代后,对华南的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渤海湾特异的深层过程与地幔热柱,郯庐深大断裂的纵向与横向延伸,西北造山带与挤压盆地,青藏高原的东、西分区,南北向大型张性构造带属性,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其东构造结的介质属性与异常展布特征,油、气盆地与结晶基底的“镜像模型”和东亚岩石圈与大陆动力学等进行了剖析。进入21世纪后,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第二深度空间探查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产资源(50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的新理念,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开展的深部介质属性、结构和构造的深部环境和深化研究与探索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运动轨迹等新论点。为我国地球物理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开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

     
    学科类别:
    地球物理学
     
    研究方向:
     
    职务:
     
    社会任职: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获奖及荣誉:
     
    代表论著:

    (1)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2)在国内外出版专著9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研实验室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36号